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7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暨福建省传播学会2017年会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年会会议主题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学科体系与学术共同体构建”,下设四个分论坛,就“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传播和西方思想史”、“两岸传播”、“新媒体”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我们将根据发言顺序采集嘉宾的精彩观点分三期推送以飨读者,本篇为第一期。
大众传媒对“民国女性”的建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璐以在民国时期兴起的报刊杂志《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为例,阐述了大众媒体的兴起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她认为媒体的选择倾向及价值评判标准对读者有很大影响,读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标准会在媒体引导被建构。而民国是一个新观念和旧观念共存的时代,社会变革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本质,此时的女性也只能徘徊在传统女性和新女性之间。但社会化在这时开始对记忆的建构产生意义,社会改造和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推动个人记忆的建构,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女性群体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社会观念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意识苏醒、投身革命、独立精神深入人心。大众传媒是民国时期大众文化的主要塑造者:提供信息、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社会主流。市民在这时高度依赖大众传媒,以期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度。通过探讨民国时期的大众媒体在建构女性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思考媒体如何引导人们的生活行为,则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当今社会正确认识女性的形象和地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进步。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如何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王乃考提出: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统一为“文化业”,解决当下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问题,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引领主流文化的生产,“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让文化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相并列的新业态。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克服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矛盾性: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与方向,坚持融合统一、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鼓励文化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已经突出发展的物质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重新找回先进文化在各行各业的领导权。
影视传播中朱子的形象建构与文化认同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讲师胡建红和武夷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讲师刘晓玲认为:随着电子技术与视听媒介的发展,以影视为主体的大众文化早已取代以文学为主体的精英文化,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围绕大儒朱熹创作的影视作品成为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传播朱子文化直接而有效的载体。在现有的这些朱子文化影视艺术作品中,朱子的文化形象建构往往通过故事化表达、传奇叙事实现,为符合当下大众文化的诉求和观众的期待视野,影视作品中朱子的形象则具有多重性。朱子理学传播至东南亚、朝鲜、日本、西欧等地流传至今,代表着国家文化形象与中华文化的精华,而在国际上,许多学者将朱子学纳入研究视野,寻求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契合点。作为大众文化传播载体的影视艺术兼具通俗性、普适性、亲和性,在经过选择与扬弃的影视化创作过程中,朱子的形象塑造与文化认同只有与其思想学说相统一,符合国家文化形象与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与诉求,才有利于推动主流价值观及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
儒释道文化的通俗化传播:《三菩提》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吉峰通过对舞台剧本《三菩提》的文本解读和因果剖析,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另一种范式。《三菩提》共分为七幕,时间定在了公元前489年,虚拟了一场若有实无、虚实相生的三菩提大法会。吉峰认为该剧本的文本构建和言说方式,或可作为一种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较为活泼的尝试:从文本而言,舞台剧本《三菩提》在人物选择、叙事思想及视角设定、传播语境层面都做了灵心妙运的构思,为受众提供了新鲜的感官体验。人物方面,避繁就简地设定为儒、释、道的三圣与三贤。叙述思想和视角上,侧重对三种文化的彼此认证进行阐发。为了文化的有效传播,该剧的文本还运用了现代话语模式,使受众熟悉传播语境,便于理解传播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外围人员诺依曼思想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慧为我们介绍了弗朗茨•诺依曼思想,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以及纳粹宣传思想具有启发性。她首先从诺依曼思想认识开始,其次,介绍了对于诺依曼关于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传播思想研究。“正如诺依曼所言,德国帝国主义,是纳粹意识形态面具背后的真相,是一个旨在促进资本主义防御的‘经济怪物’。意识形态作为纳粹的宣传工具,对操控民众、巩固纳粹政权起到很大作用。”
被忽略文学传播巨擘——利奥•洛文塔尔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陈进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时,阿多诺文化工业的理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而对洛文塔尔的研究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国人思想已经开放,但是更加倾向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阿多诺激进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迎合了我国的研究趋势,所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青睐。但是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我们有必要对大众文化传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利奥•洛文塔尔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核心人物之一,创建了“传播力场”、“理论力场”、“理解力场”,开创了从历史与社会传播的整体语境着手,对文学进行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其思想带有浓厚的批判性、实践性、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洛文塔尔社会历史角度的研究更加适合当今中国的国情,因此对洛文塔尔的传播思想研究更加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媒介镜像里的意义传播——《奇葩大会》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研究生洪艰勤和讲师陈辉兴以现象级网综《奇葩大会》为例,从我国的文化生态出发,借鉴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观点,以“风格”意义为切入口,通过解读节目文本里呈现的折射现代青年亚文化生存形态的六个青年亚文化风格意义:戏仿亚文化、粉丝亚文化、“屌丝体”亚文化、“穷游”亚文化、摇滚亚文化、女性主义亚文化,探索媒介镜像里亚文化背后的“抵抗”、“认同”、“收编”等更为本质的问题,得出了:“戏仿亚文化不仅是代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结构矛盾的产物;商业逻辑借助技术逻辑的‘东风’,催化粉丝群体的诞生与其消费行为的发生,也推动了粉丝建构一种认同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屌丝体’亚文化是一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我解构,也有对主流文化的解构;‘穷游族’注重的‘体验’,是‘过程大于结果’的体验,实际上折射出“穷游”亚文化的一种‘仪式抵抗’,另一方面,“穷游”亚文化的‘体验’价值取向,是需要‘负责’的体验,它的选择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息息相关;中西方的摇滚乐的文化内核不同,西方彰显反叛,中国追求独立;‘女汉子’打破了两性气质的泾渭分明,可以说是巴特勒眼中的‘解构性别的规训实践’,是性别意义实践的重组和进步”等结论。
北洋军阀覆灭时期天津《庸报》的创刊背景及其特征
日本龙谷大学博士生孙晓萌通过分析北洋军阀末期的政治环境、董显光的政治活动及新闻活动、《庸报》的创刊、《庸报》的内容及其报道特征,得出《庸报》在北洋军阀覆灭时期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反对国民革命,反对工农运动,反对共产党,同时也反对国民党统治北方的基调上进行报道和评论,而在北洋军阀覆灭时期扮演了为北洋军阀张目,破坏革命的角色的结论。从对报纸原件的内容分析上看,《庸报》所标榜的“不偏不党”,只是泛泛的“民众苦于兵祸论”,对于战争的性质及当权者的是非缄口不言。
基于“美丽中国”背景下体验式全域旅游开发与传播的思考——以福州市永泰县全域旅游规划项目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讲师陈昕通过对永泰县全域旅游规划项目的综合分析,为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个建议。创建“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而永泰县的17个村庄在2017年年初入选了2017年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名单,上榜的各个村庄均代表了各自村庄的自然、人文、风情风貌,永泰县政府也加大力度对入选村庄进行打造和投入,但是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面对着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形式简单、产业链短等问题,体验式旅游所提倡的“天然的体验活动”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陈昕认为,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突出特色,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加大全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闽南名山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传播——基于对南太武山的研究
闽江学院讲师易欣以南太武山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传播策略研究为例,通过史料研究和田野调查,提出了五条山文化资源传播策略制定建议。南太武山位于漳州龙海市港尾镇东北10余公里,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拥有景观、奇石、海丝、战地、红色、农耕、神话、寺庙、石刻文化,具有追溯历史的真实价值、服务现实的使用价值、两岸同根的情感价值、固守海疆的军事价值、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令人神往的山文化、继往开来的海丝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滨海海洋文化)。而为了更好发挥南太武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建议:
1.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3.保护传统村落和自然村落;4.构建南太武山文化园区,打造乡村文化新气象;5.同时注意协调几个方面的关系:发展旅游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工业文化与山文化的关系;地方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的关系。